【人文關懷工作坊】永豐高中「千埤之鄉」課程導覽工作坊

訊息發佈時間 2023-08-31

時間:112/08/31(四)10:00-12:00
地點:R5619
講者:黃智明 助理教授(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撰文/攝影:葉姿妤

元智大學開辦永豐高中導覽已經幾屆,旨在培養學生在地人文關懷的同時,在實務導覽中讓雙方都能更加瞭解桃園在地特色與文化,諸如地方古蹟、宗教文化……等等。桃園市是眾所周知的航空城,因此街上隨處可見各國觀光客,以及東南亞料理等,然而,早在桃園有現今的航空建設前,本地就已經有非常多元的民族文化。

早在清朝漢人移民來台時,桃園就已經聚集許多原住民、客家人,後來依據水源劃分部落後,逐漸形成如今多元文化的樣貌,故而此地擁有許多特色建築和寺廟等。桃園鴻撫宮就位於元智大學隔壁,於光緒六年建立並供奉廣澤尊王,廣澤尊王之特徵便是其睜大的雙眼以及翹腳,故又稱「翹腳仔」。鴻撫宮因位於桃園、八德、中壢交界處,是為交通必經地,故常有路過的旅客等在此處歇腳,被稱做「飯店仔廟」。

桃園大圳為日治時期三大水利建設之一,更是日治時台灣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早年傳為八田與一建造,後證實為朝鮮裔日本留學生張令紀所建,對於當時還是農業為主的台灣有極大的貢獻。作為灌溉設施,桃園大圳先後挖掘出18條支流,共計長達140公里,惠及諸多農田的灌溉,雖然現在台灣農業逐漸沒落,且有自來水取代水圳功能,但桃園大圳仍是早期農業社會的象徵之一。

茄苳里埤塘公園也是早期農業社會時的灌溉設施之一,隨著台灣產業轉型,現在已經不作灌溉功能,轉為觀光娛樂用。因地勢關係,茄苳里埤塘水源引自石門水庫,而非桃園大圳。以前除了灌溉用外,也作生態池用,養荷花、魚類、鴨子等等,故又有人稱此地為「鴨仔店」但如今已經不開放養殖或種植,而是改為公園作為休閒場所。

元聖宮位於茄苳國小旁,清朝咸豐元年建立,主要供奉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分別為天官、地官、水官,象徵著堯、舜、禹,是為客家人的傳統信仰之一,其他還有觀音佛祖、福德正神、註生娘娘、文昌帝君等等。元聖宮與霄裡玉元宮、八德三元宮、南興永昌宮輪祀三界爐,值年時選定良辰吉時將三官大帝請回奉祀一年,四年輪值一次。

元智大學位於桃園、中壢、八德交界,在古代更是官到行商必經之地,故而在此處是多元民族匯聚之地,藉由實地走訪培訓,能對於自己所在地方更加了解,培養同學對於在地人文的關懷。

鴻撫宮位於桃園、八德、中壢三地交界,往來官道必經之地,昔稱「崁仔腳」,時常有來往的商人旅客在此歇腳休憩,故又稱「飯店仔」廟,光緒5年時劉深淵自泉郡鳳山寺恭請保安廣澤尊王聖象來臺奉祀,光緒20年秋天由龍岡里、白露茄苳、內壢、興仁四大庄頭轄內仕紳捐獻建廟,於民國50年重修,民國96年時重建成現今的樣貌。此外在鴻撫宮旁又有一座福德祠,位於桃園區鴻福街三巷2號後面,起源於光緒6年立石為神,後經過地方仕紳興建廟祠,於民國72年重建,主祀土地公。

臺灣早期作為農業社會,水利灌溉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產生了埤塘這樣可儲留雨水,同時可作為灌溉養殖用途的水利設施,然而因為缺乏穩定的水源且雨量分布極為不平均,豪雨時容易造成池水氾濫入海,乾旱時池水乾涸、池底朝天的狀況。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字明治41年起,推動官設埤圳建設,進行埤圳的改修和擴張工程的計畫,桃園大圳即為此計畫下產生,是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水利設施之一,也是北部在日治時期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及至昭和3年才完工。

茄苳里埤塘公園位於八德區茄苳里東泰街,原名「鴨仔店埤」,因地勢關係,水源並非來自桃園大圳,而是來自於石門大圳。鴨仔店的地名據說源自於昔日有一賣鴨仔的店,位在公園東北角,雖然已經不在了,卻留下了「鴨仔店路」的名字。現在的埤塘已經不作為水利灌溉設施,在此處中間的堤防上加蓋了涼亭、石橋、遊樂設施等,適合做為休憩散步、家庭娛樂的場所。

茄苳元聖宮,昔稱「三界公廟」,原祭祀開漳聖王,後改奉祀三官大帝,形成雙主祀現象。於咸豐元年時建造,地方仕紳聚集莊明在家東西判以土埆、茅草建廟,命名「元聖宮」。光緒年間以及民國39年時,由於土埆厝結構不足以抵擋風雨而進行修葺;民國63年時又再次修建,擴充前後神殿;民國87年時重建,於民國89年完工,變成了如今的樣貌。元聖宮香火源自於三官爐,與八德三元宮、南興永昌宮、霄裡玉元宮有輪祀三官爐活動,每年農曆8月,隔年輪值的宮廟就會選定良辰吉時到值年廟宇將三官大帝請回奉祀一年,如此依序循環,每隔4年輪值一次。

「至德堂」是為吳家祖堂,坐落於八德區霄裡路一六零巷,為客家人的祖屋。明治三十二年重建時,其構造為傳統白牆黑瓦的樣貌,但可能是因為由閩南籍匠師設計,整體建築風格是偏閩南式的三合院結構,融合了三個時期特色的建築。左護龍保留了原來的斗子砌牆,右護龍為日治時期修建的標準磚牆,並以當時最流行的洗石子、白瓷磚等裝修門面,兩旁的柱上有西式彩帶柱頭裝飾,其神龕上的匾額「至德堂」為明治四十一年所立。

至德石母娘娘祠內有三顆石頭並立,因為在井頭上,故稱「水井石母娘娘」,在地人稱「石哀娘」,為水源上的石頭,傳說三粒石頭曾同時發光。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石哀娘生日這一天,老一輩的人都會做糕餅,帶小孩去祭拜,祈求護身信物以求護得庇佑。通常家中有新生兒的都會去向石哀娘請示、祈求為其契子並「戴縴」,直到小孩平安長大才「脫縴」。石母信仰是客家人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往昔生活環境條件不佳,為祈求孩子出生後能順遂平安、遠離災厄,來透過對石頭的祭祀,祈求神靈守護子女平安長大。

石母娘娘祠前有一浣衣池,元自天然湧泉水,因是地下水,除天然過濾外全年恆溫,是當地飲水灌溉的重要水源,也作為洗衣、清潔之用。直到現在仍有居民會在此地取飲用水或洗碗洗衣等。

霄裡玉元宮建於乾隆十六年,原主祀三官大帝,稱「三元宮」,後於大正四年增祀玉皇大帝,改稱「玉元宮」。廟內規模宏大,歷經多次修建,民國七十九年時增建後殿。廟內有三界公爐,與八德三元宮、茄苳元聖宮、南興永昌宮輪流奉祀。據說此為霄裡大圳開鑿初期,為使事業順利而組成三界祀神明會,後發展成為四庄輪祀活動。

活動報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