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講座】性別與語言

訊息發佈時間 2023-11-13

日期: 112/11/13(一)08:00-10:00
地點:R2009
撰文:傅子耕
 
活動內容:
  陳湘韻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海外研究經驗非常豐富,本次演講主題與她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研究直接相關:社會本體論。「為何我們在語言相關研究中得要關心『性別』?」。本次演講題目是「Language and Gender: gendered language」,以社會本體論的角度,提供幾個不同的切入點引發同學思考。演講時,陳博士先分析了幾個性別字詞(專有名詞):cis gender, transgender, nonbinary, agender, genderfluid, genderqueer。利用對這幾個字詞所進行的概念分析,她進一步引入了性別的社會立場,提出Haslanger所謂的 “Women as a social kind”,也就是「女人」(women)在社會本體論上的位階,也就是這幾年常見的改良式概念分析(ameliorative analysis)。這種研究進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語言學與哲學系相當新穎,也因為如此,陳博士便順勢和同學介紹了該系所,並分享了她在那邊的研究經驗,同時也告訴我們她在世界不同地方看到「性別」,諸如:廁所公告、會議公告、會議資料填寫,等等相關經驗。

在演講的第二部分,她論述了代名詞(pronoun)在本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歷史上關於語言性別化(gendered language)的例子。中文字詞不具有性別,但是許多歐洲語言並非如此。這個差異對選修本課程的外籍學生來說,其實相當有意思。整體來說,同學們對性別議題的興趣很高,一方面是由於社會上對相關議題的討論很多,另一方面是由於陳博士講授的改良式概念分析相當具有啟發性:該研究建議我們要去思考,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注重某些語詞的使用,是否因為該些語詞本身就蘊含著偏見與不正義的情形。又或者,有些社會行為,例如:「性騷擾」,在相對字詞廣泛被使用前,其實是很難完整地將該行為清楚表達。換言之,定義與搭建「性騷擾」這些語詞,其實是讓大眾更能表達所欲表達之概念。對概念的定義與搭建在當代分析哲學中,屬於概念工程(conceptual engineering)的範疇。

在醫學與人文領域中,性別關懷一直都是要點,男、女對於各種不同概念的認知與理解可能會有差異,也間接地影響領域的字詞使用與規範制定。敘事醫療(narrative medicines)是探討醫學人文的核心工具,例如:關於疼痛的敘事,往往牽涉到隱喻詞語。因此,在使用敘事工具時,我們得更注意概念所蘊含的概念,舉凡疾病、疼痛、症狀之表徵,可能正間接影響社會詞語之使用,也連帶影響我們依賴語言所建構的判斷。

活動報導

更多...